詩經(jīng)
《詩經(jīng)》是中國古代首部詩歌總集,標志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起源。該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(前11世紀至前6世紀)的詩作,共計311篇,其中包括6篇僅有標題無內(nèi)容的笙詩(《南陔》《白華》《華黍》《由庚》《崇丘》《由儀》),反映了約五百年的社會變遷。 《詩經(jīng)》的具體作者多為佚名,傳說由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編訂。原名《詩》,或稱《詩三百》指其包含詩篇數(shù)量。西漢時期,它被列為儒家經(jīng)典,更名為《詩經(jīng)》,并延續(xù)至今。內(nèi)容上,《詩經(jīng)》分為《風》《雅》《頌》三部分,涵蓋了地方歌謠、周朝雅樂和宗廟祭祀樂歌?!讹L》包含周代各地歌謠,《雅》分為《小雅》和《大雅》,《頌》則包括《周頌》《魯頌》和《商頌》。 孔子對《詩經(jīng)》評價甚高,稱其為“思無邪”。先秦時期,多位學者如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莊子、韓非等頻繁引用《詩經(jīng)》。漢武帝時,《詩經(jīng)》被定為儒家經(jīng)典之一,成為“五經(jīng)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